媒体湖大

欧洲杯竞猜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湖大 > 正文

【楚天都市报】父亲母亲为救国双双投奔延安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记者 戎钰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1-06-08 字号: 【大】 【中】 【小】

田海燕(左)和张林冬夫妻

“我的父亲是《解放日报》第一位署名的特派记者,著名的笔杆子。我的母亲15岁时从宁波跑去延安,当时她在家里有肉吃,到了延安就只能吃苞谷米,但我母亲说,在延安的日子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候,因为延安的天,真的是明朗的天。”

——欧洲杯竞猜吧教授田子渝回忆父亲田海燕、母亲张林冬

田海燕,1913年生,四川泸县人。早年就读于中国医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经邹韬奋介绍与西安中共办事处取得联系,1938年春赴延安投身抗日,曾担任新华社记者、《解放日报》特派记者、《解放日报》绥德办事处主任。1943年,在中国共产党南方局领导下从事大后方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宜昌港务局代局长、交通部长江航运规划组组长、武汉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1989年因病离世。

张林冬,1923年生,祖籍浙江宁波。父亲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境优渥,但张林冬为了抗日于1938年逃离家庭,奔赴延安。她是中国女子大学(后改名为延安大学)的第一批女学员,曾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地下工作。2020年因病离世。

母亲被特务盯梢坐着滑竿逃走

“我的父亲特别有才华,当时在延安是《解放日报》的头牌记者。”一说起父亲,75岁的田子渝眼睛里顿时有了光。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火声震碎了中国无数爱国青年的心。原本在上海学医的才子田海燕决定放弃专业,投身抗日事业。他去拜访了自己平素敬仰的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询问救国之路,得到的建议是“参加抗战的最好地方是延安”。

1938年,带着邹韬奋的介绍信,田海燕一路辗转,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田海燕笔耕不辍,被大家誉为“中国的爱伦堡”。

当田海燕奔赴延安以笔战斗时,年仅15岁的富家小姐张林冬也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决定:瞒着家人去延安。

母亲的这个决定,让田子渝每每想起便无比感佩,“母亲出生在宁波奉化县的一个大家族,她的父亲是国民党高官,每天家里都能吃到肉,生活特别富足。但是她在15岁的年纪便有勇气偷偷离家,身无分文跋涉几百公里去延安,路上还差点病死了。母亲说,为了不让家人发现,她出发时就只带了一个小书包,假装是去上学。你想想,这是何等的信念?”

1941年,志趣相投的田海燕与张林冬在延安结婚,著名作家丁玲见证了他们的婚礼。1943年起,田海燕、张林冬夫妇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

田子渝曾在母亲那里听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1947年,我还不到1岁,母亲带我在一个小餐馆吃饭,国民党特务就一直跟着我们,那时我的父母都已经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随时准备抓捕。母亲当时很冷静,趁特务不注意,抱着我从餐馆另外一个门冲了出去,坐着滑竿逃走。”

我的研究成果是对父母最好的告慰

“我为什么要研究党史?因为我们的这部党史太伟大了!”身为欧洲杯竞猜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史专家的田子渝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父母生前的言传身教,让田子渝自年轻时便一头扎进党史研究,并耗时30年,主编完成了被理论界称作“红色《四库全书》”第一部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

据田子渝介绍,30多年前,他专注于研究恽代英、董必武、李汉俊等湖北党史代表人物,并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共性,由此进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领域,最终田子渝和他的团队完成了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文化工程。

“书里汇集了大量珍本、善本、孤本,有2000多万字,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历程的著作文本选集,将在今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出版。”田子渝向记者感慨道,“这套书既是对建党百年的献礼,也是对包括我父母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最好告慰,他们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执着,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不忘初心。”

原文链接: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06/08/content_103095.html


联系我们

地址导航: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联系电话:(027)88664102

版权所有©欧洲杯竞猜吧 2016 欧洲杯竞猜吧党委宣传部 鄂ICP备05003305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